化学工业
    主页 > 综合新闻 >

齐鲁政情丨端牢化工饭碗,来看这个工业大区的

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存量”,临淄如何面对机遇与挑战,打造化工产业新动能?临淄设计好一揽子行动计划:先以外科手术切除病灶,再以中医理念施以调补、强健体魄,实现体质再造、体能提升。更难能可贵的是,临淄的具体工作思路清晰,政策一以贯之,基本方针甚至不随人事调整而游移或变迁,真正体现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和格局,也展现了一张蓝图干到底的战略定力。

在临淄经济发展的版图上,齐鲁化工区与临淄经济开发区一南一北,犹如鸟之双翼,同频共振。以临淄经济开发区为依托,临淄区全力打造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光伏储能、集成电路新材料、大数据、碳基环保新材料、氢能装备、新医药、石化装备特色产业“九大片区”,产业发展生态逐步集聚,产业集群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从某种意义上说,化工是临淄乃至淄博的支柱产业,也是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所在。

在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临淄的化工饭碗不断迎来新挑战。

半个多世纪前,齐鲁石化落地临淄,拉开了淄博市化工行业大发展的序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上下游一体、门类品种较齐全、产品基本配套的产业体系。化工产业向新、向上已经由此成为临淄跃迁的驱动力。

“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产品和技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上的这句话,赋予了传统产业新的内涵和定位。天辰齐翔在淄博的落地生根,正是临淄放大化工产业优势,在“五个优化”基础上拉长产业链的一个缩影。

临淄在天辰齐翔选址中胜出,并助推己二腈技术实现国产工业化,是其把化工这样的传统产业焕新后,把碗端得更稳的一个缩影。

端牢饭碗,是地方发展的“头等大事”,也是其社会经济经受各种风险考验的底气和定力所在。

面对技术工艺落后、产品体系单一等困局,临淄强力推进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累计关停搬迁化工生产企业180家,拆除“散乱污”企业近4000家。

天辰齐翔所在的齐鲁化工区,是国家批准设立的第3家专业化工园区。淄博近七成重化工企业在这里安营扎寨,国家特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企业——齐鲁石化公司就坐落在园区内。2020年4月,淄博把张店东部化工区划归齐鲁化工区代管,两个毗邻的化工区合为一体,一挪一聚之间,实现了企业发展、产业升级、城市提升的“多赢”。齐鲁化工区由此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产业规模过千亿的专业化工园区,连续五年入选全国化工园区前10强。

端牢化工饭碗的临淄,其化工产业在“从有到优”的过程中不断走向高端、绿化。事实上,临淄已经精准梳理出了炼化一体化、碳三碳四、尼龙新材料、聚氨酯4条主导产业链。临淄区委书记周婷说,下一步,临淄将积极推动产业链向上游延伸、向下游拓展,力争未来5年内化工行业总产值规模超过3000亿元,中高端化工占比达到70%以上。

聚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的临淄,已然端起了新饭碗。过去五年,临淄高质量发展持续走在前列,连续入选中国工业百强区、中国县域综合实力百强榜。今年上半年,临淄GDP完成444亿元,占全市的1/5;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295.4亿元,占全市的1/3,同比增长22.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35.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5.4亿元,其中民间投资占比达到67.3%;产值过亿元企业、纳税过千万元企业分别达到100家、38家;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完成37.7亿元、同比增长10.1%,8项具体指标中4项增速超过39%;获全市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一等奖,连续两年总成绩全市排名小组第1、全市第1;在2022年全市第一轮群众满意度测评中,列全市第2,有3个镇办排名全市前10,12个镇办排名全部在全市前70;入选全省工业十强县第4名,争取到政策资金109项、项目9类208个、平台载体6个、试点示范25个、荣誉表彰32项……临淄用端牢化工饭碗的方法论,为全省乃至全国化工产业谋到一个高质量发展的出路、走出一条新旧动能转换的新路。(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马景阳 王继洋 报道)

对于传统产业,临淄一直有着清醒的认识:传统产业是经济的“压舱石”,不能一关了之,更不能任其野蛮生长。临淄区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大力实施产业赋能行动,以“五个优化”为主攻方向加快传统产业迈向中高端。

城市要发展,离不开产业的繁荣。新产业的萌芽,又大多从一个个产业项目落地开始。今年临淄区开工的52个重大项目中,新能源项目占22个。4月15日的淄博市(临淄区)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活动中,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40个,总投资338.8亿元,涵盖了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领域。事实上,按照“核心产业链+核心企业”的方向,临淄确定了新兴产业工业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等5条产业链,以“有解思维”破题要素保障,推动新兴产业培育壮大。